按照国际通用标准,通常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长期照护的人群占老年人口总数约8%。如按照550万老年人口计算,上海约有40万老年人需长期照护。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上,市民政局二级巡视员陈跃斌抛出这组数据,道出照护床位建设的紧迫性。

对照40万老年人的照护目标,一场关于床位的挖潜行动正在提速。从机构来看,上海目前已有养老床位17万张,预计2025年将达17.8万张。但客观存在的供需差,让更多人将目光转向了成本更低、建设速度更快的家庭照护床位。与之相关的讨论热度,也一路持续攀升。


(相关资料图)

跨学科协作,输出专业标准服务

“看似是简单一张床,背后却集成了养老大生态。”上海友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泓是家庭照护床位的早期试水者。也正因此,对于家庭照护床位初期的推进之难、过程中的协作之困,他深有感触。

在他看来,家庭照护床位建设需系统性支撑,涵盖服务的各环节。比如,工单系统感知老人需求、管理系统解决结算需求、服务系统监督服务过程。

以家庭照护床位试点颇具成效的静安区为例,13个街镇均有各自的养老机构提供家床服务。作为平台方的友康更像是家庭照护床位的“调度大脑”,梳理汇总所有服务老人信息,并实时动态掌握服务过程。更多时候,24小时运转的平台还要填补人力服务的不足之处,让家庭照护床位真正实现“类机构”的全天照料。

陈跃斌将其归结为一种跨学科的团队协作能力。护工、营养师、心理咨询师……拥有各种技能特长的专业人员组成一支强大的服务团队,输出标准服务,让这张嵌入家庭的床位同样具有其专业性。

打通系统,老人灵活自主勾选菜单

放眼全国,部分省市在推进过程中步速较缓。陈泓剖析,“如果只走政府埋单的路线,那么家庭照护床位在市场中很难走通”。从商业模式来说,企业的投入成本远远大于政府补贴,因此普遍呈现动力不足。唯有老人的客单利润大于企业投入,才能真正撬动社会力量投入的积极性。

在正在举行的老博会上,记者看到了一款已在天津市河东区落地运营的家庭照护床位。它所采取的就是政府埋单方式。通过申请专项资金,政府为辖区内低保低收入老人定向匹配一次性硬件投入不超过3500元的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包。同时,后续服务也全部依托专项资金支付。“如果想靠平台盈利,看得到的利润很有限。”企业负责人透露,其期待在线下进军长三角市场,仍依托传统养老服务维持企业运营。

陈跃斌认为,在家庭照护床位试点初期,政府要起到引导撬动的作用。“让更多有需求的老人,首先认识到有这样的服务产品。”同时,政府也要充分负担起监管职责,将家庭照护床位的服务监管纳入,确保老人能在市场上购买到安全可靠的家床服务。

个性的养老服务包,或许能成为家庭照护床位撬动市场购买力的一把钥匙。不少人捕捉到了家庭照护床位试点中存在的“供需错位”现象。比如,政府支持提供的并非老人真正需要的。由于家庭情况、身体差异,老人拥有个性化的服务诉求。对此,专家们认为,菜单式的需求清单将成为服务新趋势。这意味着,老人不再打包购买A套餐或是B套餐,而是按需个性勾选所需服务,拥有更大的灵活自主性。

政府引导、市场加入,在专家们的视角中,家庭照护床位的终极目标是彻底融入养老服务大体系。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支付通道的彻底打通。眼下,长护险、社区食堂等不同养老服务形态的补贴仍处于各管一摊的状态。下一步,需要要以老人为中心提供一门式养老服务包,并将家庭照护床位服务纳入其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