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气温逐日升高,不少人开始走出家门,到户外亲水近水、钓鱼游泳,享受片刻的清凉,但与此同时,溺水事故也进入多发期,尤其是未成年人对潜在危险认识不足,极易成为溺水事故的受害者。对此,消防部门提醒广大市民要时刻紧绷安全弦,坚决防范溺水事故发生,家长要切实履行监护责任,加强对子女的教育监管,并让孩子掌握必要的自救和求救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陈燕銮 制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案 例 三少年游泳被困,消防员快速救援

5月21日16时47分,市消防救援支队指挥中心接到群众报警,称在普宁市里湖镇南湖坝有3名群众被困河中,情况紧急,亟须救援。接报后,指挥中心迅速反应,立即调派梅塘专职消防队、里湖专职消防队共3辆消防车、9名消防员赶赴事发现场处置。

消防救援人员到达事发点后,经初步了解,当天3名青少年相约下河游泳戏水,中途因体力不支游回岸边,其中2名少年待在岸上等待救援,另一名少年则欲自行游到对岸,中途发生溺水事故,情况十分危急。

消防救援人员迅速展开营救,给2名被困者做好防护后转移到安全位置,随后迅速出动橡皮艇、无人机搜寻溺水者,并借助水下探测仪进行探测。之后,在公安、应急、救援队等多部门的共同协助下,最终打捞出溺水者。

注 意 安全要上心,警惕防溺水误区

预防溺水,一直是学校、家庭、社会等重点关注的安全教育话题,但溺水悲剧仍时常发生。为避免悲剧再次出现,防溺水安全教育刻不容缓,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部分人对如何防范溺水存在认识误区,极易造成溺水风险。

对此,市消防救援支队有关负责人表示,提起溺水,很多市民的第一反应就是因为野泳而引发事故,其实不然,溺水事故不单单只发生在河边、池塘、水库等户外,游泳池及小区里的水池、家里的浴盆、浴缸、鱼缸等都是溺水的“隐形杀手”,都需要提高警惕性。同时,由于电视剧、电影等的影响,人们认为人体溺水时通常会使劲扑腾并大声呼救,但真实的溺水却是无声、快速的,溺水者往往想呼喊却发不出声音,特别是孩子,溺水时可能呈现出的状态包括头离水面很近、嘴巴张开、腿不动、身体垂直于水面、急促呼吸或喘气、双眼无神、紧闭双眼等状态。

“还有一些人认为自己会游泳、水性好,就不会发生溺水事故,从而放松警惕,看不见危险,这样往往更容易发生意外。”该负责人说,有数据显示,相当一部分溺亡者都会游泳,尤其是游泳初学者在游泳池(静水)学习的游泳技能根本不足以应对自然水域的各种复杂情况,比如野外水域里的水草可能缠住脚、碎石可能划破脚、淤泥可能困住脚,让人无法施展泳技,导致意外发生。此外,腿部抽筋、身体疲劳、空腹等身体状况,也会让人无法正常游泳,从而导致溺水。

提 醒 家长要监护到位,加强安全教育

夏季已经到来,孩子参与的水上活动也会逐渐增多,如何守护孩子安全,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和监管,家长务必增强安全意识,担负起监护责任,真正把孩子的安全教育放到首位,做好孩子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市消防救援支队有关负责人提醒,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节假日、周末等时间,家长要告诫孩子“六不准”,即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队的情况下游泳,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准到完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会水性的不准擅自下水施救。

“如果家长带着孩子游泳,一定要选择安全水域,并全程陪同,确保孩子在自己视线范围内,同时提前告知游泳相关的一些安全防护技能。”该负责人说,在下水游泳前,家长要让孩子做全身运动,做好下水前的准备,空腹、过饱、剧烈运动后均不可下水,下水后不能在水中嬉戏打闹,不做危险行为。如果在游泳中出现身体不适,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若脚部抽筋,不要惊慌,可用力蹬腿或按摩、拉扯抽筋部位,同时呼叫同伴求助;若不幸发生溺水,要沉着应对,镇静自救,可采取头向后仰、面部向上的仰泳法,使口鼻露出水面进行呼吸,呼吸时吸气要深,呼气要浅。如遇到同伴溺水时不要惊慌,更不能擅自下水施救或者与其他同伴手拉手施救,而应及时呼救,请求周围群众援助,并拨打110,在专业救援人员到来之前,可向遇溺者投递救生圈、竹竿、绳索、漂浮物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