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了《关于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经初步统计,东莞本次共有128个项目入选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合计4208.5万元,相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9.3%、17.2%。

其中,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张博研究员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这是我市本土人才首次获得该类项目。东莞市人民医院李振华教授荣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是我市第二次获得该类项目支持。


【资料图】

国基项目是目前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资助渠道之一,近几年项目资助率不足20%,竞争极为激烈。东莞围绕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强化高校院所的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依托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理工学院等重大平台,设立粤莞联合基金和开放课题项目,加快推进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大力加强源头创新供给。

发力源头创新,推动重大平台和高校开展基础研究

“打破了对金属玻璃稳定性的传统认知,对于推动非晶合金的潜在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张博研究员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同为团队研究员的柯海波发来祝贺,肯定了张博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

张博多年来主要从事非晶合金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这项被誉为划时代的金属材料,他带领团队用18年时间实验验证了其稳定性,发现了影响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并发明了一种用于研究其稳定性的模型材料——金属塑料。彰显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加快培育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直以来注重基础科学研究,提高源头创新能力,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材料科学基础前沿,致力于在重大科学领域和关键技术方面实现原创性突破,着力解决高新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育和支持,鼓励结合国家需求的自主创新,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领域与关键技术方面的实力和竞争力。

本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立项16项,获资助经费总额920万元。尤其在人才类项目方面,除张博研究员外,精密医学工程团队负责人PENG WENG KUNG研究员还荣获了外国优秀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

东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东莞推动重大平台和高校开展基础研究,深化校地合作,引进高校的源头创新活水。

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散裂中子源、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东莞市人民医院等5大龙头基础科研单位,每个单位今年立项均在10项以上。大湾区大学(筹)紧随其后,今年已获得7项国基项目。

此次东莞市人民医院申报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7项。目前,共立项面上项目4项、青年基金项目11项,1个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个区域基金项目,资助金额759万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其中,李振华教授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为东莞市生命医学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是东莞市第二个国家优青项目。获批的项目瞄准细胞囊泡工程化技术开发,并重点研究工程化细胞囊泡在心血管、肿瘤等重大疾病中的治疗应用。

作为市人民医院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李振华带领团队在BNCT项目中陆续开展了基于细胞囊泡的硼药递送系统开发,以及对现有硼药水溶性及靶向能力的改善研究,积极推动BNCT项目在市人民医院的建设进程。

硼中子俘获治疗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东莞BNCT项目是国内首台自主研发并运用于临床治疗的医疗设备,其新型的放射与药物结合的二元、靶向、细胞级精准放疗,将为我国肿瘤治疗带来重要技术革新,成为对抗癌症的一把“利器”,有效填补了肿瘤治疗技术的空缺。

设立粤莞联合基金和开放课题基金,资助项目成果登陆《自然》

2019年,东莞联合省科技厅和省基金委设立了5年2亿元规模的粤莞联合基金(每年4000万元),2021年将基金总资金规模扩大到2.6亿元,即从2021至2023年,省市区(松山湖高新区)每年联合投入6000万元支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作为东莞市参与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粤莞联合基金是唯一主要支持东莞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省级项目,基金的实施有效推动了市内外企事业单位,围绕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和东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组织科研人员投身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今年7月12日,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王猛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大研究成果:首次在镍氧化物中发现了达到液氮温度(-196℃)的超导电性。该研究此前就获得粤莞联合基金的资助。这是中国科学家在国际高温超导研究领域独立取得的一项突破性成果,是基础研究的标志性进展,将有助于破解高温超导机理和设计高温超导新材料。

王猛教授团队通过不断摸索条件合成了高质量的镍氧化物(La3Ni2O7)体系单晶样品,并在国际上率先进行了系统研究。王猛教授介绍,“根据机理,有望与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技术交叉后,设计、合成新的更多的更容易应用的高温超导材料,实现更加广泛的应用。”

目前,粤莞联合基金依托单位从2018年的33家发展到2022年的80家,其中科技领军企业26家。截至去年10月,各依托单位积极参与基础研究,先后申报了2400余项粤莞联合基金项目。已实施的项目,培养了一大批本土基础研究人员,助力东莞源头创新能力提升。

此外,东莞还依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设立了2个开放课题基金,大力资助与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研究项目,重点支持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技术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应用。

东莞发力源头创新,打通创新全链条,东莞将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