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木须虫

根据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官网发布的消息,北京市电动自行车团体标准《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组技术规范》于近日修订,并将于今年6月19日正式实施,新修订的团体标准更加突出产品的安全性,其中,电池组与整车互认协同识别和电池(单体)热滥用、针刺检测项目均是全国首次正式列入标准。

电动自行车自燃事故时有发生,是主要的安全隐患。导致电动车自燃因素很多,包括电池使用不规范、过载过时充电、电动车电路故障等等,但基本都与电池有关。换言之,电动车电池使用的安全性,直接决定了电动车使用的安全性。

此次北京新修订的电动自行车新的团体标准,有针对性地为电池使用中可能的“过热过载”,提出了防范技术标准。如,电池组互认协同技术,强化电池组与整车、电池组与充电器之间的互认协同识别,以遏制非法拼改装行为,防范因电动自行车与电池不匹配造成的爆炸、着火风险;又如,电池(单体)针刺、热滥用检测技术,对电池发生高温、碰撞后隔膜破裂造成隐患等问题,即时监测并报警。

诸如此类,该标准最突出的亮点,除了强调电动车电池自身的安全可靠性之外,更强调了电池使用安全防护的可靠性,说通俗一点,就是不让电动车电池使用“裸奔”,通过有效的技术防范,将电动车电池使用过程中风险隐患防控于未燃。北京的标准进一步织密了电动车的安全栅栏,对于完善电动车安全管理有积极性的示范意义,值得各地借鉴并跟进完善。

当然,标准的生命在于执行。电动车的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也是经济问题,产品有关标准越高,意味着产品生产的成本就越高,价格就越贵,在市场竞争中并不必然就有优势。相反,近些年电动车安全隐患层不出穷,基本都与产品廉价牺牲安全性紧密相连。

因此,细化完善电动自行车包括电池在内的各种标准,只是安全管理的第一步,而更关键还是要赋予标准的强制性,即将它作为产品合格的唯一标准,以及市场准入的安全凭证。如,北京将新的团体标准中新增技术指标都纳入电动自行车产品目录采信,此举意在提高电动车电池在北京区域的应用安全门槛,倒逼电池生产与电动车生产环节响应新的技术标准,而至关重要的是,市场监管须及时跟进补位,守住门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