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关切的民生需求,一座高品质城市需要高质量、均衡的公共服务供给。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贯彻“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大会提出,要在推进公共服务均衡供给上下功夫,并突出针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作出重要部署。一系列重点明确、问题导向的“组合拳”,体现了佛山为民办实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心与力度。

对于佛山这样一座经济强市而言,高质量发展不仅在于做大经济体量,更在于将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市民,最终的落脚点是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佛山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管是落实“十大民生实事”,还是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佛山样本”,佛山坚守“发展为民”承诺,让市民真切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暖意与活力。


【资料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市进发,佛山正全力推进落实“百千万工程”,不断推动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毋庸讳言,区域、城乡、人群之间在享受公共服务上的差异,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协调发展的绊脚石,拖了百姓幸福生活的后腿。无论身处何处,无论何种职业,都能有好学校上、有好医院看病,都能享受优质公共服务,这是老百姓期待的日常。弥补差距,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城市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本次大会提出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并把教育、医疗作为突破口的重要原因。

教育是民生之基,让孩子好上学、上好学,是老百姓的殷切期望。优质教育资源是否均衡,折射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佛山以建设人民满意的高质量现代化教育强市为目标,高度重视教育问题,连续两年把教育问题列入“十大民生实事”的第一项,并取得喜人成果——拥有高级职称教师的义务教育学校占比达98.61%、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达标率100%……

高水平的基础教育是市民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也是佛山参与城市竞合的一大优势。比如,“品质教育,学在南海”已成为南海区招揽人才的闪亮名片,更是南海连续三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城区)的重要优势。

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盼正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家门口的学校不够好”的教育之困,本质上是城乡、区域之间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制度性原因。解决问题,首先要在制度创新上找办法,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来实现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无论是此前出台的《构建佛山“五好教育”新形态,推动全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还是本次大会提出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市级统筹力度,佛山正在千方百计地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之间教育发展差距。聚焦差距,佛山要紧抓落实,进一步推进“民转公”,以打造“五好教育”新形态为重点,持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倍增与提质;进一步深化“南三”“顺高”教育紧密协作机制,推动优秀校长教师市域交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扶弱、扶小、扶新,实现区域教育协同。

如果说教育均衡是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的“金钥匙”,那公共医疗服务的均衡化就是另外一把“金钥匙”。

医疗是民生之需,事关人民健康。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是老百姓的共同心声。看病就医底气足不足,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幸福体验。近年来,佛山不断进行各种有益探索。如在全市建设“15分钟优质诊疗圈”、发展紧密型医共体等,不断充实老百姓看病就医的底气。但也必须看到,在优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上还存在较大欠缺。比如,全市共有28家三级医院,高明、三水只有3家,全市12家三甲医院中三水只有1家,高明还是空白,五区优质医疗资源差距较大。

包括佛山在内的绝大多数城市,公共医疗资源不均衡的情况普遍存在。问题的症结,首先在于优质医疗资源总是趋于集中中心城区,且对周边地区的医疗资源与人才有虹吸效应。其次是公私医院之间的差异。政府主导的公立医院一直是医疗卫生机构中的主力军,而老百姓对私立医院普遍存在信任度不高的心理,宁愿扎堆去公立大医院,也不轻易去私立医院。

办好令人民更满意的医疗卫生,佛山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医疗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打破城乡之间的壁垒,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跨区域统筹设置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大区域范围内资源共享;要通过构建城市医联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不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高明、三水辐射拓展和向基层、农村延伸覆盖;要利用“互联网+医疗”创新手段,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打通市、区、镇街、乡村之间医疗资源与信息的互联互通通道,全面提升市民就医便利度与获得感;要大力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城乡医疗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需求。

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就要不断制定新的阶段性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沿着正确的道路往前走。无论是教育,还是医疗,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一件接着一件干,佛山就一定能成为近悦远来的幸福之城。

文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评论员

编辑 | 梁健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