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新闻背景

近期,记者面向浙江宁波小学生家长做了个“暑期劳动作业完成情况”的微调查。令人意外的是,问及孩子参与劳动的阻力来源时,选择“祖辈总是包办了家务,并阻止孩子做家务”这一项的家长高达近六成,占比最高。(详见8月17日《宁波晚报》)

在劳动教育得到越来越多价值认同的当下,“祖辈成孩子劳动最大阻力”显然值得讨论与思考。在家庭结构小型化背景下,“儿童中心主义”让孩子们得到万千宠爱,“隔辈亲”更是让祖辈对孙辈疼爱甚至溺爱,许多孩子们原本可以做到的事情,祖辈都为其代劳。

不论是整理房间,还是洗碗,抑或洗袜子,这些劳动强度不大、难度不高,小学生完全可以胜任;然而,一些老人总是先入为主地断定孩子们“做不到”“做不好”,总是担心害怕孩子们吃苦受累。以血缘和伦理为核心的传统家庭观念,驱动着不少老人将孙辈当成“心肝宝贝”,心甘情愿包办了家务并阻止孩子做家务。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中处处都有育人契机。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核,在于通过劳动达到“劳力”基础上“劳心”的效果,从而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审美的培育。开展劳动教育的最好方式,就是将劳动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孩子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学校给孩子们布置暑假劳动作业,有着善良的初衷。

“祖辈成孩子劳动最大阻力”,追根溯源,在于部分老人还没有形成科学、全面的人才评价观念。虽然这些老人都渴望将来孙辈能够出人头地,但他们的人才评价观念还是单一的、片面的——在“唯成绩”“唯升学”和“唯名校”驱动下,不少老人认为只要孙辈学习成绩好、将来能上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其他的“小事”包括自理能力差、不热爱甚至鄙视劳动,都无关紧要;这样的“一俊遮百丑”,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代价论”?

伴随着社会变迁,各种家用电器包括智能设备的使用,让家务劳动工作量大为减轻。尽管如此,劳动教育的价值依然不容忽略和漠视。劳动的过程,本质上也是一个磨砺意志、涵养品格的过程;祖辈固然可以替孙辈完成家务劳动,却让孩子们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精神成长的机会。“祖辈成孩子劳动最大阻力”,看似帮了孩子们,实际上却可能适得其反。

面对“祖辈成孩子劳动最大阻力”,年轻人需要和老人们“有话好好说”,既肯定他们对孙辈的关心与付出,也要让老人们意识到适度参与劳动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引导老人们学会“放手”,有助于让孩子的精神家园更加健康与丰盈。

皖中评评论员 杨朝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