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份已经结束,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继续提升,取代燃油车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与此同时,一些与人们用车密切相关的事情也在发生变化,近日在网上引起广泛讨论的充电费上涨就是其中之一。
近日不少车主发现,各地的充电价格出现了明显上涨,部分地区的涨幅甚至高达87%,车主的用车成本自然也跟着上涨,这引起了不少人的担忧,认为充电价格还会持续上涨,甚至会影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相关资料图)
充电价格到底涨了没?
早在7月中旬,“充电价格上涨”就逐渐登上热搜榜。以河南郑州市为例,目前充电运营商巨头星星充电、特来电、e充电的充电桩电费均有30%以上的涨幅,最高的充电价格已经达到0.78元/度,在其它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这也就意味着用车成本的大幅上涨,这对滴滴司机、出租车司机来说都不是个好消息。
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也是如此,根据部分车主的反馈,上海市部分区域的充电费上涨幅度甚至达到了87%,超出了不少车主的心理预期。要知道,不少车主原本就是奔着用车成本低的优势而去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现在充电价格大幅上涨,用户很容易产生一种被“割韭菜”的感觉,不少人甚至认为,电费会一直上涨,最终让车主无法承受。
客观来说,出现这种议论是比较正常的。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充电费用自然是越低越好。但现在的电费上涨,真的到了车主“充不起”的地步了吗?
充不起电是一种非核心用户噪音
人人都不喜欢自己需要的商品或者服务价格上涨,但价格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味的低价只会伤害整个行业。
同时,所谓“充不起电”,是一种典型的非核心用户噪音。
以网上讨论最多的郑州市为例,从不少车主的实际反馈来看,部分公共充电桩的充电价格已经上涨到了0.78元/度,这个价格涨幅惊人,但它到底高不高呢?
根据郑州市电力公司发布的2023年电费收费标准,郑州市的居民生活用电价格为0.65元/度,非居民生活用电价格为0.75元/度,上涨后的充电价格,实际上就是正常的价格,不是这个价格过高,而是以前的价格低于正常水平,现在只是恢复常态了而已。
假设车主拥有的是一款特斯拉Model 3,这款车百公里耗电量在13度左右,假设车主全程都在公共充电桩上充电,按照一度电一块钱来计算,百公里用车成本不足15元,同级别的燃油版车型,在市区内的百公里用车成本预计在70元以上,差距相当明显。
实际上,车主并不会完全在盈利性的公共充电站内充电,他们可以用家用充电桩,也可以在单位、小区的停车场内充电,这些地方都可以享受居民生活用电的价格,而我们国家的居民用电价格是常年保持稳定的。
此外,Model 3低配版的续航里程达到了556km,根据大多数城市居民的用车习惯,一个月的用车里程大约在1000公里左右,一年跑一万公里左右是常态,电费在1500元左右,稍有用车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个电费远远低于同级别的燃油车,电费上涨,与所谓的“充不起”还有非常远的距离。
割韭菜是假 薅羊毛是真
公共充电桩的充电价格大幅上涨,原因很简单,以星星充电、特来电、e充电为代表的运营商前期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充电站建设,这部分成本完全由运营商承担,导致整个行业的普遍亏损,现在必须通过涨价来获得现金流,支持下一步的扩张。这不是所谓的“割韭菜”,而是再正常不过的商业行为。
反对充电价格上涨的用户,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任何经营主体都要考虑成本问题。以前的低电价,是运营商承担了成本,但这个成本它们不可能一直承担,只有让运营商赚到钱,进行下一步的投资,基础设施才会越来越完善,消费者才会享受越来越多的便利,整个新能源市场才能平稳运行。凭空“薅羊毛”,享受低价甚至是免费服务,这种事情在一个正常的商业社会不会持续太久。
不少人可能忘记了,就在2022年下半年,不少新能源汽车厂商先后因为补贴取消而涨价,当时社会上就有所谓“电动汽车买不起”的舆论,但2023年以来的事实大家都看到了,新能源厂商们打起了史无前例的价格战,中大型纯电轿车都跌破了15万元。以前的“买不起”,跟现在的“充不起”一样,都是一种偏颇言论,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消失。
不出意外的话,未来一段时间内,公共充电站的充电价格还会持续上涨,但它是有上限的,当某些大型运营商基础设施建设大体完成,实现了盈利,其甚至会在电费上打价格战,逼迫那些实力不强的运营商出局,这才是消费者和行业都需要的“低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