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塘厦第二初级中学为试点,塘厦镇教育管理中心依托“莞教通”“莞易学”双平台“科技赋能”,在教育管理、教学过程中用好用透信息化手段,结合第三方特色应用,实现入学报名“零跑腿”、综合素质评价数据更精准、线上课程资源更丰富,为破解“重建设、轻应用”现实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全市新建或改扩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典型样板。

顶层设计夯实基础,引领智慧校园发展

改革初期,塘厦镇就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奠定了智慧校园软硬件基础。塘厦第二初级中学以《东莞市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等文件为指引,投入大量资源配备满足初中学校需求的各种智能化设施设备,为教育信息化打牢基础。


(资料图片)

一方面,塘厦镇多次组织有关建设单位和校方代表跟进学校的建设进度,研究部署推动落实“打造新建学校智慧校园高水平建设”改革攻坚项目的意见,制定智慧校园建设目标和实施方案,为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出清晰路径。

另一方面,学校领导班子思想高度统一,聚集合力信息化建设。丽日,校长朱亚骏申报了市级课题《数字化平台促进初中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实效性实践》,旨在研究和提升学校智能化管理水平,基于此推进学校改革。

同时,学校还委任富有信息化应用和管理经验的教师负责信息中心和办公室工作,确保信息化改革措施切实可行。选派多位教师参加市教育局“莞易学”在线课程开发培训,其后分别对全镇信息技术教师和该校全体教职工做了“莞易学”专题培训,指导各学科老师开发在线课程以及使用“莞易学”平台开展线上教学。

通过培训,塘厦镇已逐步将“莞易学”平台推广到全镇各中小学。不仅如此,为进一步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智能化班级管理能力,塘厦第二初级中学还举办了首届教师信息化应用案例评选活动,推动教师积极应用信息化平台,也促使了一批可示范、可推广的应用示范案例的形成,以点带面推动智慧校园建设。

“两平台”并驾齐驱,提升管理和教学效益

在镇域统筹得力、学校上下全局发力的基础上,塘厦第二初级中学积极开发和应用信息化资源,打造了智慧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新样态。

作为一所新校,8月份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共2300多名学生需要进行新生注册,相当于两个同类学校的新生注册量,任务十分繁重,且受人手、场地等多重限制,如何解决?学校创新利用“莞教通”平台进行线上注册,实现了入学报名的“零跑腿”。不仅做到“让家长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避免报名注册的数据重复利用,也避免人群聚集,节省人力财力。

除了招生入学,“莞教通”平台还在教育评价上发挥作用。依托平台上的“莞阅卷”功能模块,学校进行大型考试的阅卷工作,一方面大幅提升教师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能根据各学科考后总结和学生学情基础数据优化教学,成为教师日常教学的“好帮手”。

心理教育也是如此。2022年9月初,东莞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开展2022年中小学生心理普查工作的通知》,塘厦第二初级中学接通知后,立刻组织心理、信息学科教师培训学习“莞教通”平台上的心理测评系统相关功能,然后用该系统为全校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情况普查。依托平台在师生数据,免除学校管理员录入师生基础数据的工作量,大幅提高测评效率,仅用了三个晚上的时间就完成了全校50个班的评测工作。评测完毕后,心理教师登录“莞教通”平台即可查看评测数据,为后期心理干预提供数据支持。

“互联网+”百花齐放,赋能智慧校园建设

不仅如此,全校各学科教师还在市教育局和塘厦镇教育管理中心的推动下,积极参加线上课程开发。学校报送的《走进水中机器人》获得首届教师信息化应用案例评选活动一等奖第一名,被塘厦教管中心推荐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课程评选活动。

同时获奖的还有该校道法科组报送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系列课程》以及地理科组报送的《中国自然环境的系列微课》等课程。比赛成绩优异,不仅激励教师开发出更多优秀的线上课程,也为线上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样本。

而塘厦第二初级中学的智慧校园建设还不止于此。

利用企业微信,学校打造了智慧学习、智慧教学、智慧办公、智慧生活、智慧家校五大校园场景。例如,教师通过此软件在线直播授课、收发作业、系统一键排课、教师上课提醒、系统调课代课,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教职工在线上完成各项申请手续、接收通知,学校管理团队成员随时随地进行公文处理和各类审批,方便学校事务管理;家长能够使用成绩私密传达、班级相册、信息收集等功能,探索构建多渠道家校沟通模式。

另外,通过希沃平台和海康安防系统,利用希沃纳米黑板一体机、希沃电子班牌、希沃集控软件等应用,赋能班级管理、家校沟通、课堂直播、校园宣传、监控安防。科技感十足的智能化设备应用于学校的方方面面,极大地便捷了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通过充分使用各种信息化设备,塘厦第二初级中学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在科技赋能下,学校管理趋向人性化、高效化,师生幸福指数高,家长评价积极;教育教学减负提质效果良好,办学的第一学期便斩获50多个省、市、镇级奖项,教学教研初现峥嵘,科技与人文特色充分展现,在塘厦镇乃至市级层面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