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新闻4月11日讯(芝罘融媒记者 王睿 摄影报道)“诸嘉村是我区最大的自然村之一,现划分为东里、西里、南里、北里四个行政村……”近日,烟台市芝罘历史文化研究会文会研学社在黄务街道诸嘉村开展“一村一探”古代历史建筑研学活动,记者跟随专家学者共同探寻诸嘉村的芝罘记忆。


(相关资料图)

诸嘉村里的老建筑

诸嘉村位于芝罘区黄务街道,东与姜家疃、朱家疃二村接壤,南隔外夹河与福山区绍瑞口、紫埠、邱家庄、楚塘等村相望,西与福山区兜余诸村相望,北与套口村相连。明朝初年建村,因村庄较大,又是集市所在地,人口姓氏多,取诸姓皆嘉之意,故名曰“诸嘉村”。

专家学者听村民讲述村史

沿着里仁路向南行驶1.7公里,就是诸嘉村的中心地带,来往村民络绎不绝,沿街烟火气息浓厚。“诸嘉村作为当时我区最大的自然村之一,东里、西里、南里、北里四个行政村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而是以此处为中心划分了四个村子。”原东里村书记郝培松向研究会成员介绍道,1946年,诸嘉村分解为东里、西里、南里、北里4个行政村,1958年,四村又合并为诸嘉大队。1960年春,诸嘉大队正式分为东里、西里、南里、北里4个大队,2011年2月,东里、西里、北里联合成立嘉瑞社区,从此“诸嘉”一词逐渐淡化。

原东里村书记郝培松介绍村里概况

在东里村,郝培松向研究会成员介绍到,“这里就是以前诸嘉村小学的校舍和学堂,小学的建立离不开当时开明士绅——张维周。”据彭守业《烟台乡村志》记载,张维周原名张树平,诸嘉村人,年轻时闯荡东北,在中俄边境做生意,并结识了很多有识之士,在新思潮的影响下,回到家乡创办“福山县立诸嘉村完全小学”,此外,在张维周的倡导主持下,诸嘉村开设集市,逢农历四、八日赶集,为村民提供便利,且延续至今,现已改为农历逢双日赶集。

专家向学生讲解建筑特点

小学旧址对面建筑的墙面引起研学社成员纷纷思考和交流,“墙上的拉毛均匀细腻,有一定的立体感,现在已经不太常见。这栋建筑虽然是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墙面仍然采用民国流行的拉毛工艺。”研究会成员韩长震一边指向带有拉毛的墙面一边说道。据了解,拉毛工艺是民国时期一种墙面的处理方式,可防止因湿气回潮而引发墙面问题,同时也可以用来增加墙面变化美感的一种方式。

传统瓦当

拴马石

漫步在村子里,村里规划整齐,院子宽大敞亮,房子窗明几净,居民邻里和睦。“郝姓是东里村里最主要的姓氏。”郝培松向研学社成员介绍道。郝氏占东里村民户的80%左右,与南里村郝氏同宗,其他姓氏相对较少。改革开放后,东里村先后成立电镀助剂厂、搪瓷机械厂、五金厂、编织袋厂等企业。其中编织袋厂规模较大,电镀厂效益较好。

老一辈的铁火锅

随后,在郝培松的带领下,研学社成员们来到一户极具胶东特色的居民家中。“这个是铁火锅,比铜火锅还要稀有,铁火锅虽然导热慢,但是受热比较均匀,并且密封性和保温效果比较好。”韩长震拿起铁火锅仔细端详着说道。

蝴蝶瓦当

在屋檐处,一片片特点鲜明的瓦当引人不禁发出思考,“大家看屋檐上檐瓦中蝴蝶图案造型生动,极富有立体感,是胶东瓦当图案中最有美感的蝴蝶瓦当。”研究会秘书长曲德顺说道。瓦当不仅便于屋顶防水、排水,又起到保护屋檐椽头不受风雨侵蚀的作用,同时又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性,美化屋面轮廓,胶东地区传统民居的瓦当以蝴蝶图案较多,且有各种变体,具有幸福绵延不断、幸福如期而至的寓意。

老建筑反映着传统城市肌理和空间文化,也保留着一代人的生活记忆,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建筑也逐渐凋零,留住芝罘记忆显得更加重要,爱在芝罘,缘起芝罘。

责任编辑:佳欣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