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16家主流车企在“2023中国汽车论坛”上联合签署了《汽车行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以下简称为:《承诺书》)。

这份《承诺书》的签署,立刻在汽车圈内外引发了广泛讨论;同时,舆论的风口也分为了正反两方。目前来看,似乎“反方”的声量要更大一些——毕竟,所谓“不打价格战”的真正含义,无疑就“不要乱降价”。

为什么要签这样一份《承诺书》?


(资料图片)

我们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市场经济环境中,是竞争决定价格。如果把这种竞争比喻成一场赌局,那么一个企业手上的“底牌”越大,出价就会越有底气;反之,则要么弃牌等待下一局,要么就赌上身家性命。

虽然从总体来看,此次签署《承诺书》的16家车企占据了目前整个国内车市90%的销量份额,但具体到每一家车企,占比份额可谓天差地别,这还不包括资本市场对其未来前景的期待。

今年3月,由东风雪铁龙C6开启的“价格战”正式打响,雪铁龙几乎是用一种几近“梭哈”的态度在“清理库存”、“回笼资金”。然而,在这原本只是单方面“自救”降价之后,不少车企好像看到了这一招的效果——毕竟,整个3月的“最强音”就是C6。

但几个月过去之后,除了为数不多的几款清库车型有过“昙花一现”的高光时刻之外,大面积降价对于市场的刺激作用似乎并不大,参与“价格战”的一些车企销量甚至出现连续下滑。更为重要的是,降价行为让车企的品牌力严重透支。

由此可见,“价格战”不仅效果不佳,还有不少隐患。

其次,前文提到车企手握的“底牌”,到了特斯拉这边就成为了“价格屠刀”。今年,Model 3和Model Y的降价曾“杀”得一众中国品牌“新势力”与传统车企措手不及——即使是当时跟进速度最快的小鹏汽车,也难逃“价格越低、销量越低”的魔咒。

所以,无论出于“保护”、还是出于“规范”,《承诺书》都将成为一种“无形的限制”——良性竞争应该被提倡,但也请记住:“底线”已经划定。

《承诺书》的“正反面”

从《承诺书》消息自昨晚公布到今天为止,各类媒体平台上“反方”的声音越来越大。

纵观大致论点,无论积极响应、还是被动接受签署《承诺书》的车企,都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停止、或减缓产品的价格下调步伐——对消费者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与此同时,更有激进的博主让人们记住这16家车企——因为,他们即将“抱团儿割韭菜”。

至于“正方”,则以市场规范化和车企长远前景为出发点,对这份《承诺书》表达了支持。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不降价、少降价,对品牌力多少会起到保护作用;更为重要的,则是让二手车市场不至于举步维艰。

看上去,正、反两方似乎都有道理——一边是为新车消费者着想,一边是站在市场和车企的角度考虑。

或许,大家都没错,但却都小看了这份《承诺书》的警钟意义。

试问:为什么全球几大经济体,都会出台类似《反垄断法》这样的法案?……其目的,正是为了限制短期内手握能够一招致胜“底牌”的企业,让它们无法通过“以命相搏”的方式不断降价来制约、甚至消灭对手。

回想在商业手段并不多的古代、甚至近代,为什么有那么多一家独大的“粮铺”、“商号”?……很大程度上,就是其利用自身资本进行价格战,并将对手消耗殆尽,从而在最终掌握唯一的定价权——由此,一石粮食是5贯还是10贯,当然是他说了算。

扯得远了些,担心似乎也有点多。然而,《承诺书》的意义正在于此——不仅警醒当下手握“价格屠刀”的企业,也定下了未来竞争的基调。

【车动力说】当然,笔者还是希望特斯拉的“价格屠刀”能一直高举——不仅让中国品牌、国内车企能不断提升产品力,也能在定价时多一份“顾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