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市粽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恩平裹粽供不应求,图为工人在忙着赶货。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凌雪敏
【资料图】
近日,在香港新界元朗区天水围的一家农贸市场内,各式各样的恩平裹粽堆成小山,由客人选购。这些粽子来自江门恩平。“现在香港的单子做不过来了,供不应求!”今年,恩平市粽源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粽源食品”)成功打开了香港市场,对该公司总经理岑结柱来说,这不仅意味着公司发展更上一个台阶,而且意味着恩平裹粽站到了更广阔的舞台上。
岑结柱早已为公司绘好了一张发展蓝图——争取打开澳门市场、开一家形象体验店、建新的预制菜生产厂房……这一个个目标蕴含的是他对恩平裹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我要让更多人知道恩平裹粽!”
打开香港市场
订单供不应求
岑结柱是恩平市君堂镇人,他包裹粽的手艺传自母亲。作为恩平裹粽制作技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近30年来,岑结柱精心经营,逐步把粽源食品从一家门面仅一米宽的小店发展成拥有稳定的产品体系、供销体系的企业,企业员工过百人,做的裹粽供应到全国各地的酒店、超市。
“近几年,我们的营业额没有受到疫情影响,依然保持每年15%—25%的增长。”岑结柱信心满满地介绍,近年来该公司陆续收到几家香港经销商的“橄榄枝”,于是今年他便把目光投向了外贸市场。
今年5月初,粽源食品第一批出口的约5万个恩平裹粽在香港打响了头炮,随后,香港的订单一张接一张而来,按岑结柱自己的话说,就是“爆单了”。在接受采访的前一晚,岑结柱一直在打点进货、发货、接单等事宜,忙到了次日凌晨两三点。他介绍,目前员工都在加班加点赶货,公司日产量约3万颗裹粽,但还是供不应求。
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公司粽子的各项生产流程早已实现自动化,但唯独包粽子这一工序至今仍坚持手工制作。“这是恩平裹粽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资文化遗产的重要体现,必须保留。”岑结柱说。
“相比用水草捆的粽子,恩平裹粽用蓢古叶紧密捆扎,蒸煮时能减少水汽侵入,让粽子口感更紧实、弹牙。”恩平裹粽如此受香港市场的欢迎,是岑结柱意料之中的事。创业之初,岑结柱还在经营小摊、小工坊时,就有不少港澳地区的客人拉着小拖车来买裹粽。
“打开香港市场只是第一步,忙完端午节这段时间,6月底,我计划带着团队到澳门参展,争取把恩平裹粽也卖到澳门去。”岑结柱说。
提高待遇吸引年轻人加入
让恩平裹粽家喻户晓
岑结柱仍清晰记得儿时胸前挂着龙角粽去洗龙舟水的画面,类似的场景是恩平人独一份的端午记忆,这份家乡情结让岑结柱一直坚定着发扬恩平裹粽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心。
用产业带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最好的土壤莫过于发源地。2017年,岑结柱决心把自己的“粽子王国”从广州搬回家乡恩平市君堂镇,粽源食品成为当地合作社的成员企业。
在恩平,不愁没有会做裹粽的人。在粽源食品加工车间内,工人们包料、捆绳、打结,一套裹扎动作行云流水,一名熟手工一天可以包1000多颗粽子。记者看到,生产车间里不乏年轻人,正在跟进备料、蒸煮、包装等工序。“这批年轻人还是新人,等他们上手了,就让他们跟着学裹扎粽子。”岑结柱介绍,最初,他们公司工人平均年龄达到五六十岁,为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他们从提高薪资待遇、加强工艺培训等方面入手,增强员工获得感,吸引年轻人加入。
这些年,粽源食品创新研发的陈皮鲜肉粽、咖喱牛肉粽等新口味产品,获得市场的青睐,随后又借助电商平台,进一步打响恩平裹粽的名气,继而打通了粽子原材料种植到终端销售的链条。其中,恩平种植的蓢古叶还销往阳江、中山等周边城市。
有年轻化的产品、年轻的团队,岑结柱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眼下,他要做的是先把新的预制菜厂房搭起来,把产能提上去,为日后恩平裹粽的传承与发展打好基础。“我们计划在江门市区开一家形象体验店,还想用非遗工艺开发国际化口味的粽子,让恩平裹粽家喻户晓,越走越远。”岑结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