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卫星地图放大至一定比例,可以清楚地看到毛乌素沙地、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分别从东、西、北三个方位,紧紧抵住了宁夏的大部分轮廓——在宁夏6.6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总面积内,沙化土地占到19.31%,涉及16个县(市、区)的181个乡镇。

作为我国荒漠化和沙化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宁夏还有一个“身份”:全国唯一的省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多年来,宁夏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生态林业工程,以盐池县、沙坡头区、灵武市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为重点,持之以恒地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代代治沙人,以年为单位,与“沙龙”在时空中进退斡旋。几十年的前仆后继中,人与沙逐渐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关系——和谐。宁夏也在书写“绿色奇迹”的过程中,打磨出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治沙经验。

(一)

位于中卫市城西的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无数个1米见方的麦草方格起伏延展,化作一张纵横交错的巨网,连带方格内生机盎然的灌木草本,为沙丘披上了星星点点的绿衣。

被誉为“治沙魔方”的麦草方格,确保让流沙固步不前,是中国最早向世界输出的治沙方案。低廉、便捷、环保的麦草方格,仍然是宁夏治沙最牢靠的“基底”。在多年沙化土地治理实践中,宁夏摸索出“五带一体”防风固沙体系: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树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的“带带相护”,加上麦草方格打底,一道道绿色屏障由此而生,阻隔沙漠侵袭的同时,护佑贯穿当地的包兰铁路畅行无阻近七十载。

“十三五”期间,宁夏防沙治沙目标任务为450万亩,实际完成660.6万亩。其中完成营造林325.8万亩,水土流失治理289.8万亩,退牧还草治理45万亩。

原本5至10年才能天然形成的土壤结皮,在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研发的生物工程技术推动下,结皮时间缩短到了1年。当人工背运麦草扎设草方格,升级为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后,草方格防沙施工效率提高60%以上,治理成本却比传统草方格降低了10%不止。

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宁夏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与第五次监测结果相比,全区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了15.39万公顷和12.14万公顷。

“数据显示,宁夏荒漠化和沙化状况明显好转,呈现出整体遏制、持续缩减的良好态势。”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说。

(二)

植被与沙漠的角力一直在继续,治沙从无捷径可言。防沙治沙的“治本”之道,在无数次尝试后,回归到了预防的本源。

2003年,宁夏率先在全国以省域为单位全面实行禁牧封育。随着林草回归自然,全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显著增加,土地沙化趋势也有了明显遏制。截至2022年年底,全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73%,草原沙化面积由1376.5万亩减少到871.36万亩。

牛羊入圈饲养只是复绿的起始,如何进行种草改良和还林还草,才是草原更为漫长的“伤愈”过程。多年来,宁夏先后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防沙治沙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禁牧封育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禁牧封育工作的通知》等多项法规和制度规定,以硬措施和硬办法进一步巩固禁牧封育成果。

柠条、沙柳、花棒、樟子松……手机里“蚂蚁森林”的常见树种,纷纷在盐池县的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地成真”。

沙、水、林、草等自然元素的交融相映,印证着当地生态环境的逐年向好。

通过实施草原生态修复工程、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完善草原承包经营等方式,曾经的草原退化被有效遏制且改善,宁夏不仅借此提高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和优质牧草比例,释放出更多草原生产力,同时草原生物多样性也有了明显提升。仅2021年到2022年,全区完成草原生态修复44.07万亩,有害生物防治202.8万亩,绿色防治比例达100%。

“十四五”期间,借助百万亩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宁夏将确保年完成生态修复20万亩的目标。同时开展的还有种草改良任务落地上图,致力让草原生态修复在管理上更加精细化、精准化。

(三)

而今,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再不见10年前黄沙漫漫的荒凉。光伏产业与经济林种植的结合蹚出“一地多用、农光互补”的新型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果蔬大棚鳞次栉比,每逢采摘季便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为推进防沙治沙可持续发展,宁夏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沙产业推进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的意见》,激发社会各界治沙造林、兴办沙产业的积极性。

宁夏黄河东岸防沙治沙项目的实施,除了营造63万亩绿色屏障阻挡毛乌素沙地向西侵蚀外,还凭借在毛乌素沙地探索出的“六位一体”防沙治沙模式,以治沙促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在沙区边缘拓展的若干个生存空间里,多种经营模式齐头并进,让果树、育苗、温棚、养殖、光伏、沙漠旅游等沙产业焕发生机之余,也带动周边群众“造血式”发展,反哺治沙。

不论是落实防沙治沙造林补助和治沙贷款贴息政策,还是深化“山林权”改革,鼓励各类社会主体以各种形式参与林木、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有序流转、多主体参与的防沙治沙局面已初步形成,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也受到更好的保护。

人与沙的博弈从未止歇,宁夏治沙的故事也仍在继续。(记者 张 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