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为全国排名第二的特大城市,东莞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在2022年就引进20多万名人才。东莞市委组织部和东莞日报社,联合推出“是人才,进莞来”东莞人才故事系列报道,还原各类人才在东莞就业创业的心路历程,向大家分享东莞宜业宜居环境,期待更多人才与双万城市“双向奔赴”“相互成就”,推动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资料图片)

“来东莞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正确的选择,东莞海纳百川,为我们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帮助我们茁壮成长。”东莞理工学院青年博士李超说。在东莞松山湖,李超将理论实践转化为社会应用,带领学生团队斩获国家级比赛金奖,从一名普通老师成长为系主任。

李超博士在东莞的经历,正是东莞“是人才,进莞来”的缩影。东莞不断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着力为各类人才搭建成长进步、施展才华的平台,帮助他们追梦圆梦。

青年博士入职东莞高校教师

理论与实践融合,李超很多想法在东莞落地见效。

博士毕业时,恰逢东莞理工学院正在招教师。是继续进大厂做工程师,还是到高校传道授业?如同当今高校毕业生一样,李超也站在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甚至有点迷茫。

“我硕士毕业后,入职一家知名企业,担任工程师7年,从事锂离子动力电池设计。”李超说,虽然他是中科院的博士,但与同期的博士毕业生相比,进入高校当教师,年龄是道坎,并不具备优势。

即使时隔6年,回想当时的入职情景,李超依然能够感受到东莞的包容,东莞理工学院对人才的尊重,“只要你有真才实学,愿意干事创业,东莞有足够的赛道让你绽放智慧。”

“在东莞理工学院,像我这样的博士至少有300名,但学校为每个人都量身打造了培养计划,政府也提供一揽子帮扶政策。”李超介绍,锂离子动力电池是新能源的热门赛道,也是自己擅长的领域。东莞理工学院特意为他配置了实验室,无论是人手,还是材料,都有充足的保障。经过三年研究,李超和团队在锂电池正极材料基础上拓展,开发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通俗地讲,就是电池材料成本大幅度降低,产品重量几何级下降,性能却大幅度提升,是重大技术突破。”

针对博士人才,东莞推出包括落户、补贴、优才卡服务等在内的激励措施,配套政策非常人性化,在珠三角地区也具有比较优势。其中,博士人才能够享受政策扶持,在科研、培训、教育、医疗、政务服务等方面获得优待。

“我是博士人才政策的受益者。”李超说,东莞很重视博士人才的发展,东莞理工学院对青年人才“压担子、扬鞭子、搭梯子”,积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为青年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引进的人才工作上有干头、发展上有空间、成就上有机会,促进年轻博士迅速成长。

“人岗相适”让青年人才有了“用武之地”,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走上高校讲台五年间,李超先后担任化学系副主任、系主任,成为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的骨干。

组建科研团队摘下国赛金奖

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李超备受学生喜爱。

在2022年新生开学典礼上,李超以教师代表的身份登台,分享自己的教学与科研感受,并为新生送上祝福。东莞产业发展环境优越、学校正处在蓬勃发展期、同学们充满好奇和干劲,积极主动又勇于开拓……李超说:“我感受到东莞理工学院是一片教学和科研的热土。”

因为热爱,李超来到东莞,“做老师是我的兴趣。”回想起教师生涯的起点,他像是在与朋友诉说美好的过往。在他心中,特别想发挥工程师的优势,在做好教学的同时,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到科研,既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又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李超一对一指导,实验室成员携手共进。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他指导团队研发的“锂工正极”项目斩获金奖,帮助东莞理工学院在此类国赛金奖实现零的突破。

在准备“互联网+”国赛时,李超精益求精,指导学生重新梳理逻辑结构,放弃省赛时所用的PPT,重新撰写演讲稿。他与团队成员从下午6点讨论至凌晨4点。在第二天早上7点,制作图文并茂的PPT,“简洁明了,又美观大方。”这为拿下国赛金奖夯实了基础。

作为团队成员,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2020级丁俊华更是印象深刻,“科研本来比较枯燥,但李老师既鼓劲又打气,有时我们通过微信向他请教,他看到后通常都是秒回。实验室科研氛围特别浓厚,在申请专利、发表论文、比赛获奖方面,大家都有收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7年入职莞工至今,李超发表40多篇SCI研究论文,申请发明专利20多项,授权15项,获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李超眼里,“东莞是一座可以抒写理想、成就梦想的年轻城市。在这座‘青春之城’,只要你努力,总会梦想花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