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师恩难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韶关,有这样一个家庭,他们祖孙三代,共有十四位教师。一支墨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在热爱与坚守中传承“教书育人”的使命,用青春热血书写永不褪色的芳华。2023年教师节前夕,记者探访了这个“教师世家”——彭岷胜家庭。

彭岷胜和家人在一起。苏韵杰 摄

躬耕不辍 桃李芬芳

虽然已至耄耋之年,但彭岷胜脸色红润、目光迥然,精神矍铄、谈吐清晰。对自己的执教生涯,他记忆如新:“我1940年出生,1964年考进中山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在那儿工作了6年。后来,在特殊的环境下我回到家乡韶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从此,他把三尺讲台当作人生舞台,怀着一颗赤诚丹心,躬耕不辍、静待花开。  

“我从来没打骂过学生,孩子们有什么不足,就耐心教导,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慢慢改正。”彭岷胜还记得,曾经有个学生,经常调皮打架。“有次我找他谈心谈话,不知不觉过了吃饭时间,他小声说‘老师我没饭吃’,于是我给他买了饭。没想到这个小小的举动感动了他,被他记在心里,做出了明显改变。”这件小事深深印在彭岷胜的脑海里。受此启发,彭岷胜坚持“春风化雨、浸润心灵”的教育理念,注重引导和激励,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大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春华秋实数十载。无数次讲台上,他循循善诱;无数个深夜里,他点灯伏案。粉笔染白了头发,岁月压弯了腰肢。“当老师很苦,但是苦中有乐。当老师很累,但累得值得。”彭岷胜满脸骄傲地告诉记者,“当老师是一份了不起的事业。我的学生大多数都很优秀,看到他们成长成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我最为高兴的事情。”

桃李不言满庭芳。彭岷胜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也收获了累累硕果。他曾荣获韶关市英语特级教师职称,被高校特聘为英语客座教授,曾在《韶关日报》开辟了“英语信箱”专栏,与女儿彭海玲一起主持地方电台首个外语栏目“彭老师周日英语餐”等,深受读者和听众的喜爱。  

虽然彭岷胜已从教师岗位退休多年,但每逢节假日,学生发来的问候短信提示音总是此起彼伏。平时外出,也常常遇到曾经的学生,甚至有次到英国旅游也偶遇了自己的学生。师生两人在异国他乡久别重逢、酌酒言欢。

一家三代 杏坛接力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彭岷胜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人,一家三代教坛接力,先后14人从事了教师职业。“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是彭岷胜女儿彭海玲的真实写照。人们常说,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生长在教师之家,从小耳濡目染,教师梦在她心底深耕厚植。彭海玲小时候,总爱翻看父亲的书籍,听父亲讲述教学趣事,立志要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人。长大后,她如愿继承了父志,走上了三尺讲台,成了一名英语老师,在教育这条道路上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彭海玲现在韶关市田家炳中学任教。她告诉记者,家族里,她的大姑、二姑、三叔和三婶,2个表姐妹、1个堂妹、1个堂弟媳,1个表姐夫、1个堂妹夫、1个外甥,以及她的爱人,也都是教师。他们中,既有幼儿园、中小学教师,又有大学教师;既有校长、班主任,又有学科带头人。遍及韶关、深圳、顺德等地,均是骨干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能手、优秀党员等。大家在同一条教育战线上赓续初心、默默耕耘,在热爱与坚守中传承“教书育人”的使命,为地方教育工作奉献自己青春热血。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做出了不俗的成绩,受到许多表彰和肯定。  

在这个大家庭里,逢年过节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唠家常,话题永远离不开教育。祖孙三代常促膝而坐,烹茶汲水,切磋交流,分享经验。“前段时间我们家庭团聚,拍了张合照,一共40多人,有三分之一都是教师。”彭海玲笑着说,家里“彭老师”太多,喊一声都不知道谁该答应。  

回看从教时光,彭海玲觉得做老师是一件特别幸福和满足的事情:“能够梦想成真,一辈子当人民教师,我此生无憾。”

青蓝辉映 初心如炬

时间砥砺信仰,岁月见证初心。在家庭里两代教师的深深影响下,如今,教师的接力棒传到了第三代——刘梓琳的手中。刘梓琳是彭岷胜妹妹彭军的外孙,今年29岁,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韶关,成为一名大学教师。  

刘梓琳的母亲是教师,外婆也是教师。“小时候,我对母亲的记忆就是她每天天刚亮就出门赶去学校,深夜还在伏案批改一捆捆的作业。当时就觉得‘妈妈好忙’。”刘梓琳告诉记者,他从小对人文学科有着浓郁的兴趣,初中时萌生成为人民教师的梦想。“最开始我想当中学教师。姨丈鼓励我不断深造,积累更深、更广的知识,更好地把所学知识转化到教书育人中,争取成为‘能教大学生的教师’。结合兴趣与学习实际,我度过近十年的大学时光,博士毕业后入职了韶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作为教师行列的“萌新”,刘梓琳表示,在教育教学方面,家里两代人为自己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们在教学中与学生们的互动交流过程让我受到很大启发。前辈们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着自己。就像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行。”刘梓琳向记者透露,“我的外婆1963年从韶州师范毕业,正式进入教师队伍。从外婆入职到我入职,正好相隔60年,我的妈妈从教也超过30年了。我们家几代人的教育经历,共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的巨大变化。从过去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到现在的智慧课堂、教育云平台,教育的一切都在向更好的方向变化和发展。变的是时代和环境,不变的是我们的初心与使命。”  

采访将结束时,彭岷胜悄悄跟记者透露:“据我了解,现在我的晚辈中还有想当老师的,所以说‘后继有人’,让我感到很欣慰。”原来,彭岷胜的孙子目前正在读大学,已考取教师资格证,将来也计划当一名人民教师。  

教育是一代人影响一代人的事业。彭岷胜一家以接力棒的方式,传播着教育的火种,诠释着教师的情怀。青蓝辉映间,教育的薪火正在代代相传。

推荐内容